贞观二年,秋。
太子东宫。
李承乾躺在一张躺椅上,手里拿着一副鱼竿,悠闲的坐在那里,晒着初升的太阳,别提多惬意了。
尤其是穿越过来,还混上了一个太子!
唯一一点叫苦不迭的就是天不亮就要上课,琴棋书画还得样样精通……
本着如果穿越过来不是为了享受,那将毫无意义!
索性,李承乾直接开始摆烂,过上了咸鱼生活,反正只要自己不造反,最次也能混个王爷当当。
何乐而不为?
“陛下驾到!”
太监的通报声,让躺在躺椅上的李承乾顿时一惊。
这个李世民怎么又来了,这不是扰人清梦么!
打了个哈欠,李承乾将鱼竿别在躺椅上,懒洋洋的起身。
“你瞧瞧,朕几次来他都是这个样子!”
李世民颇有些无奈的向长孙无忌说道。
长孙无忌笑着摇了摇头,劝慰道:“陛下务忧……”
“臣自有妙策!”
说话间,君臣二人来到了池塘边。
“儿臣见过父皇,舅舅。”
李承乾懒洋洋向二人作揖行礼。
“高明,你怎么又没有去上课?”
李世民板着脸问道。
李承乾一副理所当然的说道:“回禀父皇,正所谓春困秋乏夏打盹,儿臣实在是起不来,待儿臣起来,去学堂的时候,陆师傅让儿臣该干嘛干嘛去,儿臣便来钓鱼了。”
李世民闻言,恨不得上去踹两脚,愤愤说道:“一日之计在于晨,你怎么能这么懒散?”
李承乾一脸无奈,耸了耸肩膀:“非是儿臣懒散,实在是儿臣正是身体发育的时候,每天上课这么长时间,陆师傅还留下许多功课。”
“儿臣精力实在不足,劳逸结合才是正理啊。”
“哎~”
李世民长叹一声,劝说道:“常言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怎么办?”
“儿臣是太子,以后自然是要当皇帝的,皇爷爷和父皇劳累这么多年,不就是让儿臣享福的么?”
李承乾反问道。
李世民闻言,几欲吐血!
这小兔崽子!想的可是真好啊!
“享福,你真以为治理国家容易?”
“朕每日殚精竭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让百姓休养生息,让我大唐国富民强。”
“常言道创业容易,守业难。即便是朕做的再好,你若是不知道勤政爱民,朕给你留下再好的江山,也会被你败光。”
“前朝隋炀帝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李世民强压怒火,还以杨广的例子教训他。
“父皇说笑了,儿臣只需要曹随萧规即可,断然不会像隋炀帝那般穷兵黩武!”
“再说了,谁言不学习,就做不了一位好皇帝?!”
“想当年的汉高祖刘邦,起义之时不也是一个小混混?”
“全仗着张良、萧何等人,依旧高坐皇帝之位!”
“在儿臣看来,学习是臣子们的事,否则皇帝样样俱到,那还要臣子们做什么?”
李承乾一板一眼的向李世民解释着。
气的李世民脸色憋得涨红,恨不得动手上去暴揍他一顿。
可偏偏太上皇护犊子不说,这臭小子话还说的有道理!
而长孙无忌忽闻此言,也是连连无奈笑着摇头。
这歪理,歪的有些离谱!
长孙无忌看到李世民投来的无奈目光,给了他一个稍安勿躁的神色,笑着开口道:“太子殿下,您是觉得当皇帝比上学舒服是么?”
李承乾微微颔首,煞有其事的说道:“没错,我就是觉得父皇过于想当然。”
“皇爷爷说,父皇在我年纪过得十分惬意,每天睡到日上三竿,没事就出去玩,哪像我这样天不亮就要起床,每天学到很晚才能睡觉。”
李世民听了这话,嘴角不由一抽,太上皇怎么把这事也给这小兔崽子说。
“既然殿下觉得当皇帝容易,学习难,陛下觉得当皇帝不易,学习简单,臣有一个主意。”
“那就是让陛下按照殿下的作息时间学习,殿下代替陛下监国,殿下意下如何?”
“不过,若是殿下监国不当的话,可就得乖乖学习了!”
“不可再有半分懈怠之心!”
长孙无忌没有看到李世民的反应,笑吟吟的看向李承乾。
“监国?那可不行,说是监国,什么事情还是父皇说得算,你们在后面给我使绊子,我做起来当然不容易。”
一听这个主意李承乾立刻摇头。
“那你想怎么样?!”
李世民没想到李承乾居然还不同意。
“除非父皇答应儿臣,这段时间一切军国大事,儿臣说的算。”
“若是儿臣做的好,以后父皇就不要再逼着儿臣去学习那些没用的了。”
李承乾提出了一个要求。
“好,朕可以答应你。”
“不过若是你因为你的决策出现了失误的话,可不能说百官不配合你。”
李世民点头答应,不过还是做了个补充。
“父皇放心,只要父皇不干预,儿臣自然无话可说,咱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李承乾说着还伸出了手来。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正好明日上朝,朕会将事情跟大臣们说清楚。”
“辅机,咱们走!”
和李承乾拍了一下手,李世民招呼长孙无忌离开。
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李承乾嘴角浮起一抹微笑。
只要这波赢了,以后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混吃等死,当咸鱼了!
……
次日清晨,紫宸殿外。
等待上朝的朝臣们整齐的排好了队,等待早朝的开始。
“上朝!”
随着一声悠长的喊声,伴随着鼓磬声响,朝臣们向紫宸殿内走去。
“臣等参见陛下!”
众人几乎是下意识的躬身行礼。
“诸位爱卿免礼,平身!”
一个清朗的声音响起。
“谢陛下……”
依旧是下意识的回答,可很快众人发现不对,陛下不是这个声音啊。
站直了身子的众人不由的都抬头看去,只见宝座之上坐着的不是皇帝李世民,而是太子李承乾!
他身着一袭小号龙袍,龙袍以金丝绣成,中间一条腾龙,栩栩如生,彰显着皇家的尊贵与威严。
这不对啊!
龙袍本是皇帝专属,怎么太子穿上了?
太子造反了?!
不过这太子穿上这身龙袍,居然也像模像样,大有一种少年天子君临天下的威仪之感。
“诸位爱卿不必惊讶!”
随着一个李世民的声音传来,他本人也缓缓从侧殿走出。
“臣等参见陛下!”
见到李世民,众人连忙见礼。
“免礼,朕昨日与太子交谈,他认为处理朝政比起学习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因此朕决定与太子互换身份,朕按照他的作息去学习,他代替朕处理朝政。”
“尔等要像辅佐朕一般,辅佐太子。”
李世民站在一旁,看到李承乾穿上了龙袍,嘴角不由一抽。
不过很快淡定下来,既然已经决定互换身份,这等小事也就无须纠结了。
他深吸一口气,沉声开口,提及了两人互换身份的事。
此言一出,百官们纷纷露出惊讶之色。
李承乾虽然贵为太子,可宫中早有流言,太子不爱学习,每日不是钓鱼就是玩乐,这样的人怎么能治理好国家?
如今,竟然还要与皇帝互换身份,这是前所未有之事。
他们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担忧,生怕这位纨绔太子会闹出什么笑话来。
“臣请陛下收回成命,太子固然聪慧,可军国大事以前从未涉及。”
“眼下大唐百废待兴,陛下想要锻炼太子理政能力,过些年也不迟。”
魏征还没有开口,房玄龄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
“臣附议,请陛下收回成命!”
杜如晦跟着站了出来,表达了反对。
“臣等请陛下收回成命!”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除了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一个个都开口劝说。
“朕意已决,此事无须再议,互换身份这些日子,太子说的话,就是朕说的话。”
“尔等只需尽心辅佐即可,你们继续上朝吧,朕要去上学去了。”
看着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李世民只觉得心里痛快,看了李承乾一眼之后,便迈步离开了。
“儿臣恭送父皇!”
李承乾站起身来,向着李世民拱手行礼。
“臣等恭送陛下!”
大臣们这才反应过来,一个个的躬身行礼。
待李世民离开之后,众人站直了身子!
长孙无忌看着还站在那里的李承乾,想知道这位太子殿下该如何独自面对群臣!
李承乾没有坐下,反而是迈步走了下来。
他走到房玄龄面前,房玄龄连忙弯腰,表示不敢直视。
“梁国公,本宫经常听父皇说起你。在本宫看来,你器范忠肃,识具明允,才称王佐,筹谋帷幄,有定社稷之功。”
李承乾看着房玄龄,缓缓开口。
“殿下谬赞了!”
房玄龄拱手行礼之际,心中却是对太子李承乾的这番话暗惊不已!
王佐之才以前用来形容过荀彧,至于筹谋帷幄,那是对张良的评价。
这二人无异都是忠心耿耿、才干极高的人,更不用说后面的定社稷之功。
且先不说太子对自己这番评价之高!
单是这样的手段,怕是足以令人高看一眼!
而一旁的长孙无忌忽闻此言,眼中亦是闪过一抹惊诧之色。
太子之言虽为捧,可言行举止之中,却也不乏上位者的威严和对臣子的审视!
单是这一番话,足以让长孙无忌改观李世民平日里对李承乾的评价!!!
“蔡国公,你识量清举,德宣内外,材推栋梁,谋猷经远,与梁国公有房谋杜断之说,实乃父皇之子房、孔明!”
李承乾微微点头,然后走到了杜如晦身边,开口说道。
“殿下谬赞,臣惶恐!”
杜如晦挺直腰板,连忙拱手回礼。
紧接着李承乾走到魏征身边,继续开口:“献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匡父皇之违者,唯魏徵而已!”
魏征面色微怔,却是未料太子竟然也会给出他如此高的评价。
一时间,魏征昂首挺胸,面露正色的朝着李承乾拜道:“直言不讳是臣的本份,虚心纳谏是陛下的胸怀,臣当不得殿下如此夸赞!”
听了李承乾对三人的这番评价,文武百官心中暗惊之余,却也期待万分。
李承乾虽然年幼,可是未来的皇帝。
能得到他的高度评价,日后飞黄腾达不在话下,都希望李承乾走到自己身边,能夸赞自己一番。
而此时,李承乾转头去了武将那边。
“李尚书,你器识恢宏,风度冲邈,早申期遇,夙投忠款,宣力运始,效绩边隅,南定荆扬平定天下,实乃我大唐韩信、孙武。”
李承乾看向李靖,说出了对他的评价。
“臣不过微末战功,岂敢担得太子如此评价!”
“臣有此殊荣,皆因陛下不弃,太子看重!”
李靖单膝跪拜于前,高声回应道。
“楚国公,父皇曾言,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以本宫看来公之素心,郁如山岳,楚国公实乃我大唐第一猛将!”
接着他来到尉迟恭面前,开口评价。
“臣蒙陛下不弃,视为心腹。为大唐赴汤蹈火,臣百死不辞!”
尉迟恭想起了当年与李世民率领几个骑兵,前往窦建德军营外叫战的场景,激动地说道。
“翼国公刚毅木讷,气镇三军,力崩大敌,匹马孤剑,为王前驱,此则吴汉之朴忠,贾复之雄勇也。”
“宿国公志怀锐颖,气干强果,业预艰难,效宣行阵。入司禁卫,勤诚著於轩陛。”
接着李承乾又评价了秦叔宝和程咬金。
两人也是美滋滋的,连称不敢。
“隋末以来,战乱四起,民不聊生。而今大唐新创,正是与百姓休养生息之时。”
“本宫虽不才,亦知知天下,首在用人。尔等文武同心协力,何愁天下不安,大唐不兴?”
李承乾回到御座之上,看着众人,开口说道。
“臣等定当齐心协力,辅佐太子!”
在长孙无忌带头之下,众臣齐齐向李承乾躬身行礼。
站起身子之后,长孙无忌看向李承乾的目光都不一样了。
太子今年不过十岁,也素有聪慧的名声,能想出这些话不难。
难的是,太子能够针对文武官员中威望最高的几个人,做出高度评价,向他们示好。
之前他之所以敢肯定太子监国不会顺利,是因为这些文武大臣都是跟随李世民定鼎江山的功臣。
面对李世民,他们心服口服,可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傲气,因此他断定,这些人不可能打心底服气李承乾这个十岁的少年。
哪怕他是太子,也不可能!
可现在,李承乾短短数言间,便将百官之心聚拢于手心之中。
如此帝王权术之能,堪称天生帝王啊!!!
是时!
紫宸殿内!
短暂的插曲过后,正式开始上朝。
当文武百官将奏本悉数呈于龍桌文案上的那一刻,长孙无忌笑了。
太子啊,太子,你还是太年轻了。
不说别的,这几十本奏折涉及各个方面,人名、地名,只怕是你都搞不清楚。
恐怕单单是搞懂这些奏折说的什么事情,都要一天的时间吧。
莫说是从来没有接触过朝政,即便是陛下在此,也不是一两天能解决的。
更不用说,今天上朝还有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要讨论。
一旦太子做出错误的决断,只怕就要回去读书了。
想到这里,长孙无忌忍不住轻抚一下胡须,想知道李承乾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事情。
但李承乾此刻,却是没有多想其他,在众人目光注视下,随手拿起一本奏折,快速的浏览起来。
很快第一本看完。
就在大家想着李承乾要如何处理的时候,没想到他把奏折放在一边,接着拿起了第二本。
这是什么意思?
难不成第一本所奏是小事?
肯定是这样,如果是小事的话,可以直接交给房玄龄、杜如晦来决断。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超过了他们的认知。
李承乾第二本也没有做出什么反应。
接着看起了第三本。
太子到底是要做什么?
大臣们的奏折可不仅仅是奏事,还附带上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如果同意,可以直接批示同意,若是不同意,可以与群臣商议。
现在李承乾不做批示,也不与大臣们商议,难道仅仅是看奏折?
“殿下,能否听臣一言?”
眼看李承乾已经把奏折看的差不多了,魏征实在忍不住出列。
“但说无妨。”
李承乾将奏折放下,看向魏征。
“殿下可看到了兵部关于突厥的奏折?”
魏征也不藏着掖着,直奔主题。
“自然是看到了。”
李承乾点了点头。
“既然殿下看到了,不知殿下准备如何处理?”
魏征步步紧逼。
“如何处理?这有什么好处理的,本宫不批。”
李承乾将自己的看法说了出来。
此话一出,多少知晓一些情况的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脸色微变。
而魏征,则是直接忍不住质问道:“不批?”
“殿下可曾好好看了?!”
“眼下东西突厥两位可汗,剑拔弩张。东突厥可汗突利暗中派人前往大唐求援,对付西突厥可汗颉利。”
“此时大唐出兵无论是帮谁,都是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殿下为何不批?”
“难不成殿下觉得自己比兵部的官员,还有几位将领更通军事么?”
魏征丝毫不给李承乾面子。
甚至别说李承乾了,就算是李世民他也敢如此逼问。
“殿下,臣也认为此时出兵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长孙无忌原本今天不想发言,可眼见李承乾这种事情都轻易下了决断,只能出列说道。
“本宫说了,出兵之事不批,不必多言!”
李承乾平淡的回应了一声,继续翻阅着剩下的几本奏折。
“这……”
长孙无忌一时语噎。
“好,殿下,这件事暂且不论,那户部请求增加税收的奏折,殿下可看了?”
魏征做了个深呼吸,转而问起了其他事情。
“本宫看过了,此事暂时也不宜执行,不批。”
李承乾头也不抬的回应道。
“又不批?!”
魏征脸色憋得涨红,有心想要出言呵斥,但似乎考虑到了什么,只得强压住心中的火气,语气重重的说道:“殿下!增加税收,一来可以充盈国库。”
“二来可以整军备战,为何此等重要的事情,殿下也不批准?”
魏征只觉得自己快要疯了,不打仗可以理解,可不增加税收,很多事情都做不了。
不止魏征觉得不可思议,文武大臣们都看着李承乾想让他给个说法。
“本宫看了这些奏折,看起来几十份,可除了求战的,就是要求增加税收的,这两件事情都不批。”
“至于其他的琐事,就交给房爱卿和杜爱卿来负责便好!”
李承乾将最后一本奏本放下后,淡然吩咐道。
“哦对了,本宫还有一件事情!”
“从今日开始,以后早朝时间做出更改,巳时整(早上九点)开始早朝,一个时辰便结束!”
“好了散朝吧!”
李承乾看向众人,起身直接离开。
“散朝!”
太监喊了一声之后,便快步离开了。
反倒是房玄龄、杜如晦二人一脸懵逼的看向对方。
这……?
就完了?!
殿下上朝,未免也太轻松了些吧?
还有什么叫交给他们二人来决断?
貌似太子殿下才是该负责的吧?!
随着李承乾的离开,原本肃静的大殿内,瞬间如同炸开了锅。
群臣议论纷纷,有的摇头叹息,有的面露不满,有的则是困惑不解。
魏征站在大殿中,胡须颤动,眼中闪烁着愤怒与不解的。
原本以为李世民让太子主持朝政,是想让太子提前接触朝政。
跟着他们这些老臣学习如何治国,一开始太子评价他们,让魏征觉得太子知人善用,是大唐的未来希望。
万万没想到,刚开始处理朝政,太子居然这个态度,要么不批,要么当甩手掌柜。
长孙无忌站在一旁,也颇为无奈,难怪太子觉得当皇帝处理朝政简单。
按照他这种做法确实简单。
以后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处理,可不是简单么……
不仅如此,他还更改了上朝的时间,这下不用早起,这皇帝当的着实轻松啊!
房玄龄和杜如晦则是面面相觑。
他们精心准备的赋税征收和备战计划,竟然被太子轻描淡写地否决了。
就在这个时候,魏征突然开口大声说道:“简直就是胡闹,更改上朝时间倒也罢了,国家大事岂能如此处理?”
接着他转身面向众人,深深拱手作揖:“诸位,绝对不能让陛下和太子继续这么下去,攻打突厥机不可失。”
“一旦错过,让他们重新整合到一起,日后想要再打突厥,难上加难!”
“我这就去求见陛下,让他收回成命!”
……
“长孙大人,你怎么不劝劝陛下,让太子处理朝政,简直形同儿戏!”
在前去御书房的路上,魏征还不忘埋怨长孙无忌。
“咳,我也没想这么多,只是觉得让太子知道了处理朝政的不容易,他才会好好读书,谁能想到,他居然如此武断。”
长孙无忌尴尬的轻咳一声,这主意就是他出的,又怎么可能劝呢。
不过现在看来,这主意不但不是一个好主意,反而是个馊主意。
李世民接到通报,说是长孙无忌带着房玄龄、杜如晦等人求见。
他不用猜都知道,肯定是李承乾惹出了什么事情,当即宣他们觐见。
很快众人来到了御书房,见到了李世民。
“陛下,臣知道,陛下是想让太子知道做皇帝的艰辛,可太子做的实在是太过分了,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见到了李世民,见礼之后,魏征忍不住开始向李世民说道。
“爱卿不用着急,有什么事情慢慢说。”
李世民面带笑容,看来还是长孙无忌有主意,能把魏征气成这个样子。
看来这互换身份,他是失败了。
接着魏征便开始一五一十的把李世民离开之后的事情,说了出来。
听到魏征说,李承乾夸赞几人。
李世民微微一愣,没想到这小子有些手段,一下子就将文武众臣等捧了起来。
可听到后来,李承乾更改了上朝时间,他不由得心中叹息,这小子还是如此懒散,居然巳时早朝,而且只议事一个时辰。
对此他倒是不觉得有什么,说实话,有时候他也觉得早朝时间太早。
夏天还好说,冬天卯时上朝,天都没亮。
他住在宫中尚且觉得起的太早,那些住的远的大臣估计起的更早。
不过他也知道,这样倒也有助于大臣们勤政,也没有做出更改。
可再听魏征说起,李承乾否决了出兵突厥之事。
“简直胡闹,出兵突厥,乃是朕让众卿一起议定,他怎么能给否决!难道你们就未曾劝他么?”
李世民脸色立刻变了,这事是他亲自交代下去的。
自从跟随李渊太原起兵,这十几年李世民率军打仗可以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可渭水之盟,却是成为了他最大的耻辱!
每每想起,他都恨不得亲自带兵将两人擒到长安,让他们跪下给自己磕头。
现如今,如此好的机会!
没想到居然被李承乾给否了,这怎能不让他生气。
“臣等自然是劝了,可太子殿下说的斩钉截铁,丝毫不给我们说话的机会。”
长孙无忌有些无奈的说道。
“不仅如此,之前臣等与陛下商议,增加税赋充盈国库、整军备战的奏折,也被太子断然否决了!”
魏征在一旁跟着说道。
“此事是朕过于草率了,你们也不必过于生气,且先回去,朕一定会妥善处理好此事,给你们一个交待。”
简直岂有此理,如此千载难逢的机会机会,他不知道把握。
李世民心中气恼,本想直接下令不必听太子的,准备出兵。
可仔细一想,若是这么做了,一来打击太子的威信,二来现在他们还在互换身份,若是自己直接命令他们。
反而给李承乾落下把柄,不如借此机会去找他,让他知道大臣们的不满,让他好好读书。
众人告辞离开,李世民叫住了长孙无忌。
“辅机,你的办法还是好的,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个小兔崽子居然视朝政如儿戏。”
“你与朕一起去东宫,跟他说清楚,互换身份还是到此为止吧。”
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办法是长孙无忌出的,互换身份的事情,还是在他的见证下结束为好。
“臣遵旨!”
长孙无忌知道,这事他办砸了,他其实也觉得惭愧。
自己怎么当时脑子一抽想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呢?
很快!
李世民与长孙无忌二人来到了东宫。
一问才知道,退朝之后,李承乾让人弄了什么火锅,正在吃饭。
一时间,李世民好不容易平静下去的火气,再次噌的一下上来了!
好嘛!
自己还没吃饭呢,他倒先吃上了。
还吃的火锅!!!
李世民心思这般,当即和长孙无忌向宫内走去。
“父皇,舅舅,你们怎么来了?”
“愣着干什么,还不快点再拿筷子来!”
李承乾见到二人前来,随即向太监说道。
“你还有心思吃饭?今天你第一次上朝,就把事情搞成这个样子!”
“更改上朝时间倒也罢了,出兵突厥、增加税收整军备战,乃是朕与众人商议好的,你居然还给否决了!”
“你可知,一旦错过这样的机会,大唐再难一举平定突厥!”
“当然了,你对他们的评价还都是很中肯的,不过你毕竟阅历太浅。”
“这次互换身份你已经输了,明天开始你好好的跟着陆德明读书去吧。”
李世民批评了两句之后,又觉得自己对这个十岁的儿子过于严苛了。
好在没有造成什么实质的影响,又夸赞了他两句。
“父皇这是什么意思?我又没有做错什么事情,怎么就是我输了呢。”
李承乾一双无辜的大眼睛,看向李世民,眼中满是不解之色。
“没有做错什么?”
“突厥内讧,这是我大唐出兵的最好时机。”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个机会,朕才让户部拿出增加税收的方案,整军备战,同时让兵部制定出兵方案。”
“你不顾群臣反对,一意孤行无缘无故否决了此事,难道还不是你输了?”
李世民原本气消了不少,可听到李承乾死鸭子嘴硬,火气又上来了。
“儿臣怎么是一意孤行呢?”
“再说了眼下大唐还有一个巨大的隐患。”
“依儿臣此时出兵必败无疑,难保不会重蹈当年杨广征伐高句丽的旧事!”
李承乾一脸无辜的解释道。
李世民、长孙无忌闻言,面色一怔!
大唐此时出兵突厥必败?!
大唐还有内忧?!
李世民、长孙无忌对视一眼,这小子是真傻,还是装傻。
大唐有没有内忧,难道他们两个不知道么?
但话已经说到这里,李世民自然是要问个明白。
“好好!”
“你说,你为何认为我大唐出兵必败?”
“我大唐的隐患又是什么?”
李世民气鼓鼓的看向李承乾,静静地等待着他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