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法 >

随老公进城的乡下小媳妇重生了全章节小说王美静林玉竹完结版阅读

Admin 发布时间:2024-12-18 17:12:19

大脑寄存处。

清晨七点,陆家各房的灯陆陆续续亮起来。

紧接着就是一阵忙碌的嘈杂声。

有开门的,有上卫生间的,有洗漱的,还有孩子的读书声……

陆家小儿媳王美静从房间出来,直接去了厨房。

女儿曼婷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喝半杯温水,她得提前给她倒好,不然醒来准会闹腾。

找到暖水壶,一提,她感觉不对,忙打开暖水壶,里面果然没有一点水。

又去看另外两个,都是空的。

她没了耐性,皱着眉声音有些大,向着外面喊道:“你们晚上把水都喝完了?”

陆家大儿媳林玉竹这时也进了厨房,她左右瞅了眼:“老二家的没烧开水吗?”

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家里只有三个暖水壶根本不够用。

这就需要家里人精细点,经常注意着,没开水了就烧点,才不会缺开水喝。

自从陆家二儿媳来了后,家里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她一手包了,从没缺过开水。

“谁知道她呢,门关着呢,早饭也没做。”

想到没有开水,等会女儿闹脾气,王美静心里就不痛快,口气有些冲。

林玉竹掀开锅盖,冷锅冷灶,没有丝毫烟火气,她看下手表。

嚷嚷道:“哎哟,马上七点半了,这会做早饭也来不及了,孩子上学该迟到了,老二家的怎么回事,怎么不起来做早饭?”

正说着,陆家小女儿陆星瑶急急忙忙跑进厨房。

“我今天还有事,得早点去厂里,早饭怎么还没端上桌?”

“哪里来的早饭端上桌?”

王美静一肚子火。

陆星瑶瞪大眼睛:“早饭呢?”

林玉竹笑地意味深长:“没人做。”

老二家的忙活了几个月,不声不响的,讨好着家里每个人,这就坚持不住了?

“二嫂没起来做早饭?”陆星瑶怀疑地问。

王美静哼道:“显然是。”

“大早上嚷嚷什么?”纪元容穿戴整齐地走进来。

“妈,早饭没人做,我上班要迟到了。”

陆星瑶抱怨。

纪元容扫一眼厨房:“老二家的没起来做早饭?”

说着看向大儿媳陆玉竹。

林玉竹点头:“没有。”

纪元容张口道:“没有就没有。”

林玉竹怔了下,二弟妹没起来做早饭,她以为婆婆会不高兴,没想到她轻飘飘来了一句没有就没有,竟然什么都没说。

纪元容看向自己女儿:“你二嫂没起来做早饭,你只知道抱怨,就没想过,或许你二嫂不舒服?你年龄不小了,也上班了,难道非得别人做好了饭,端上桌,你才能吃到饭?你自己是没长手,还是没长脚?”

陆星瑶嗫嚅两声,不敢怼回去,自己妈轻易不发火,一旦她发火,谁都劝不了。

纪元容视线从两个儿媳妇身上掠过,没有说什么,回房,拿了包,出了院门。

林玉竹和王美静对视一眼,都没开口,两人心知肚明,刚刚婆婆那话虽是对小姑子说的,何尝不是说给她们听的。

妯娌两人心里自然不痛快,老二家的孩子小,没工作不用上班,她们不仅要上班,还要接送孩子上下学,家里活老二家的多干些又怎样?

一家子有必要斤斤计较?

再说原先她不是干得好好的?

陆星瑶见自家妈上班去了,她顾不得其他,时间已经来不及,早饭只能在外面早餐铺子随便吃点。

进屋换好衣服,挎着包,跑了出去。

王美静和林玉竹对视一线,她们不能像婆婆和小姑子那么洒脱的一走了之,他们还有孩子和男人要顾及,只能着急慌忙的做一些简单的早饭。

陆家院子左侧厢房屋里,赵锦舒其实早已醒来,但她不想起来,更不想起来给一大家子做早饭。

赵锦舒是昨晚睡前重生的,前世她活到六十多岁,那时儿女已经成家立业,孙辈也都读书了。

送走公公婆婆后,她以为她这辈子的任务完成了,可以闲下来了,已经和老姐妹计划好旅游路线,偏偏这时候陆瑾台退休了。

说起来,赵锦舒上辈子不管是在婆家还是在娘家都是被人羡慕的存在。

她也知道大家为什么羡慕她,因为陆瑾台会挣钱,哪怕发达了,也没抛弃糟糠妻。

而生活不过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她什么不用操心,男人挣的钱花都花不完,只要把老人孩子家里照顾好就行,谁不羡慕?

她一句抱怨的话都不敢说,但凡有那个意思,就会被说矫情。

确实,上辈子赵锦舒也只在结婚生子那几年,在吃喝花用上受过几年苦。

那陆瑾台还在下放,他们住在娘家,村里生活条件有限,日子过得不宽裕,但她打小就是这么过来,也没觉得苦到哪里去。

陆瑾台结束下放,回到工作岗位时,上面给他补发了一笔工资,他一分没留,全给了她,后来就连工资也都给她保存,那之后她就没缺过钱花。

等到陆瑾台研究出新的科研项目,挣了很多钱,家里就更不缺钱花了。

但是活了大半辈子,赵锦舒心里也有许多遗憾。

年轻时候的自己太傻太天真,也太固执,看上一个人,就觉得他是自己的一切。

心里想的念的都是他,觉得自己很伟大,为了他可以做很多事情,一心想通过这些软化他,放在后世就是典型的恋爱脑。

每次回想起这些,她都头皮发麻,不明白那时候自己为什么那么天真。

等到孩子都读大学了,时代进步了,科技发达了,有了电脑,看了很多书,知道了很多东西。

眼界开阔后,才明白,爱情并不是必需品,生活里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她渐渐放下心里的执念。

重生到现在这个时候,她非常庆幸。

这时候她还年轻,上辈子的遗憾还能弥补,她也不是上辈子初来乍到的赵锦舒了。

上辈子,最难熬的是陆瑾台回城时那段时光。

那时陆瑞刚出生,她正在坐月子,没有随他一起回城。

对此,村里人很是说了一些闲言碎语,加上陆瑾台一走就是将近一年,村里关于她被抛弃的传言越演越烈。

她嘴上说陆瑾台不会抛弃他们娘几个,但心里未尝没有担忧。

没人知道,她心里是怎样的煎熬。

年轻时,面对陆瑾台,她是自卑的。

但凡陆瑾台给她一点回应,她就非常欣喜。

后来跟着陆瑾台回城,到了陆家,面对陆家人,也小心翼翼,不敢多说一句话,一心想着少说话多做事,这样才会少出点错,才不会给陆瑾台丢脸。

陆家两个妯娌和小姑子,明里暗里挤兑她,瞧不上她。

婆婆也觉得她小家子气,拿不出手,她心里都清楚。

可她改不了,她不过一个农村来的儿媳妇,从没出过县城,哪怕读过两年高中,也没什么用。

面对身份体面、工作体面,大城市里有文化,自信张扬的婆家人,她底气不足,更是自卑。

那时她觉得自己就像一块花田里误入的狗尾巴草,不仅突兀还影响美观。

总而言之,就是和陆家人各方面都格格不入。

重生回来的赵锦舒,想想后面发生的事,再看现在的陆家人,完全没了那些自卑的心思。

陆家人也是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都有,为了一点小事也会争执。

人都说姜老的辣,她可不就是一块老姜披了层嫩皮,活了一辈子什么没见过?什么没听过?经历太多,她老人家就是脸皮厚。

说来,赵锦舒虽是村里姑娘,可父亲是大队长,母亲是村里老师,家里生活条件还算不错。

她模样俊俏,小时候经常生病,脾气有些娇,心思也敏感,哪怕父母不止她一个女儿,为了让她少生病,也偏爱她一些。

打小日子过得比很多城里女孩都滋润,至少村里来的那些女知青就很多羡慕她的。

赵锦舒打小爱俏,到了说婆家的年龄,周围小伙子,左看右看没有看中的,恰好这时村里下放过来一个年轻的教授。

教授不仅年轻,还一表人才,那模样就是村里放电影时,里面的男演员都及不上,反正赵锦舒这辈子就没看过这么好看,这么合她心意的人。

关键据打听,他没结婚没对象。

赵锦舒鬼迷了心窍,不顾家里人反对,也不顾他下放的身份,非要和他谈对象。

活了大半辈子,赵锦舒都没明白陆瑾台为什么同意和她谈对象,还同意和她结婚。

像村里人猜测的那样,他不想吃下放的苦,找个依靠?

赵锦舒觉得不像,陆瑾台就不是怕吃苦的人,后来哪怕他挣到钱了,日子过得也跟苦行僧差不多。

一年十二个月,他有十个月待在实验室里。

饭不论好坏,能填饱肚子就可以。

衣服不烂不破,他就不会买新的。

对衣食住宿的需求简单到只要饿不死冻不着,有个睡觉的地方就行。

相较于想找个依靠,让自己下放的日子少受点苦,她更相信以他按部就班的性格,是他年龄到了该结婚生子了。

偏偏被下放了,又偏偏遇到她这个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赵莽子,不嫌弃他的身份,一心想和他谈对象,模样还过得去,于是顺其自然结婚生子。

当然,不管陆瑾台因为什么原因和她结婚,都已经两辈子了,她懒得想那么多。

再说,虽然年轻时,陆瑾台给她感情上造成了一些困扰,他确确实实在衣食住行上给了她富裕的生活。

这辈子,她都老黄瓜刷绿漆了,早已没了情情爱爱的心思,更没了那些敏感自卑的情绪,日子怎么舒服怎么过就行了。

“妈妈,我饿了!”

旁边稚嫩的童声打断了她的思绪。

赵锦舒醒醒神,低下头看着睡眼惺忪的女儿,忍不住摸摸她红彤彤细嫩的小脸蛋儿。

想到日后雷厉风行的女儿,不由得失笑,这孩子还是小时候好玩,长大后一点不可爱,经常训斥她这个妈妈。

不过她也感谢儿子女儿,倘若不是他们给她找各种事情做,开阔她的眼界,她可能会一直处在纠结自嫌的情绪中。

后来看得多了,她渐渐醒悟过来,她其实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年轻时她顾虑的东西太多了,一心想着家庭和睦。

哪怕他们二房比其他两房手里更宽裕,但顾及到大房、三房的孩子,她两个孩子小时候并没有享受太多。

闺女曾因为三弟妹一句话曼婷看到妹妹画画闹腾呢,她生怕家里孩子闹矛盾,就劝解女儿放弃了她喜欢的绘画。

儿子也因为几个堂哥没有足球,就很少玩他的足球。

虽然后面儿子女儿和堂哥堂妹关系不错,但这何尝不是他们小时候的遗憾?

陆瑞揉揉眼,缩在被窝里,露出个小脸,迷迷瞪瞪,小心地开口:“妈妈,我可以,吃鸡蛋羹吗?”

赵锦舒忍不住怜惜,两个孩子在外婆家时,活泼开朗,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从来没有顾虑。

来了陆家,本该是他们自己的家,反倒胆怯了,不敢随意提要求。

这不仅仅是孩子来到陌生地方的缘故,也有她的错,是她这个妈妈太过小心拘谨,影响了孩子,让孩子放不开,无形中让他们失去了孩子该有的天真活泼。

“好,给你炖鸡蛋。”

赵锦舒坐起来,先把棉袄穿上,又拎起旁边的棉袄,往女儿身上套。

陆瑞哆哆嗦嗦,一下子清醒了:“妈妈好冷。”

“穿好衣服,一会儿就不冷了。”赵锦舒笑着说。

“那妈妈快点穿。”穿好衣服,陆瑞又说:“哥哥也喜欢鸡蛋羹,外婆每天都给我们炖鸡蛋羹。”

来了爸爸家,他们好久才吃一顿鸡蛋羹。可外婆明明说,爸爸家很有钱的。

“这里是陆家,你和哥哥姓陆,这里是你们的家,爸爸会挣钱,养得活我们,瑞瑞不用担心,想吃什么就和妈妈说,妈妈给你们做。”

赵锦舒慢慢的一点一点跟她说清楚,这里是他们的家,他们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边说边拿起梳子给她梳头。

在陆家鸡蛋还是吃得起的,但家里开销都是公公婆婆出的,哪怕他们是干部,工资比普通工人高,这么一大家子的生活开支也不是那么富余。

想要天天蒸鸡蛋羹,还是有些困难的,何况这时候鸡蛋也不好买。

再说都是公共资源,也不能鸡蛋都他们这一房吃。

在外婆家时,她娘不仅养了鸡,还养了鸭,大鹅,外婆疼外孙、外孙女,家里各种蛋从没卖过,都给他们留着,自然能天天吃上蛋羹。

陆瑞昂着头,眼睛又圆又亮:“那我要天天,吃鸡蛋羹。”

赵锦舒点头:“可以,咱们今天出去多买些鸡蛋回来,保证你每天有鸡蛋羹吃。”

她心说在老家时鸡蛋羹是稀罕物,到了城里吃食种类多了,都尝过一遍后,慢慢地就该没那么惦记鸡蛋羹了。

穿好衣服,陆瑞说道:“妈妈,我自己穿棉鞋。”

“自己穿吧。”

赵锦舒同意。

养了儿女,又带大孙辈,她自然知道孩子其实潜力很大,在他们能力范围内,让他们完成自己的事情,能更好地锻炼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

最新知识